此心光明|《灼日——冯远自传》品评

此心光明|《灼日——冯远自传》品评

认识冯远先生20年了。读自己如此熟悉的一位长者的自传,我兴致尤为浓厚。我想知道,我们眼中的“他”,和他自己眼中的“他”,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我还想知道,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因果关联?毕竟,艺术是人生的投影。当然,我更想知道,古稀之年的他,对艺术有着怎样深刻的认知,对人生有着怎样透彻的感悟。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灼日——冯远自传》。令我不忍释卷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文真诚坦荡而不失温厚含蓄,语言简洁流畅而不失平易质朴。70年的人生履历,60年的从艺经历,在这本书中徐徐展开,过往的岁月被沉淀、过滤、蒸馏,最终升华为一幅白描长卷,精练而醇厚,清朗而隽永,一如其人,如见其人。

不仅如见其人,更如同走进一片广袤的森林。冯远先生既是艺术家,又是教授,还是文化官员,多重的身份决定其人生的丰富与繁盛、曲折与跌宕。他的世界有袍笏冠带的台阁,有博学鸿词的学院,更有缤纷多彩的艺林。当然,这是一本艺术自传,他以从艺经历为主,台阁与学院为辅,主要突出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以及惟精惟一的艺术生涯。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写童年的无忧和少年的悲苦。冯远195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他的父亲品貌端正,为人忠厚,在上海广勤纱厂任技术领班。他的母亲美丽聪慧,心灵手巧,在相夫教子之余,被聘为法院陪审员和居委会的调解员。童年时期家境虽不富裕,但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兄妹5人快乐无忧。11岁时,冯远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宝葫芦的秘密》摄制组选中,客串了一回同学甲,因此而迷上了电影和绘画,遂开始学画。随着父亲被划为“右派”,冯远的整个青少年时期被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母亲在贫病中谢世给少年的他以无法承受的打击。文中写母亲病逝时全家人的椎心泣血之痛,催人泪下。我拭泪重读,不忍想象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所经受的痛楚!我也理解了他绘画作品沉郁、底色凝重的由来。

第二章写知青岁月的困苦与奋斗。1969年5月,冯远和数千名上海知青一起乘坐绿皮火车北上黑龙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兵团知青生涯。他以近乎自残式的超负荷劳作,在北大荒种地、伐木,抗洪、护林,以此来验证“自我革命”的坚定性。画画和读书成为他苦中作乐的最好方式。劳动之余,他只要一笔在手,就画身边的人,画东北的景。同时,他读当时能够找到的各种文学作品。因为父亲的“右派”身份,他错过了所有征兵、招工、上大学的机会。

就在最困苦的时刻,绘画天赋和才华给冯远带来新的希望,《黑龙江日报》刊登了他的《备耕》(组画)作品。处女作的发表,让冯远“画名”日显,此后稿约不断。他开始参加各种级别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先是师部的,然后是佳木斯兵团总部的,再后来是沈阳军区政治部的,甚至还到北京参加军事博物馆组织的全军创作培训班,黄胄先生亲自授课。这对于来自“右派”家庭的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黯淡的8年知青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连环画创作。1974年,冯远创作的连环画《苹果树下》(其中8幅)入选“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优秀奖,同年还出版了连环画《扑不灭的烈火》。他以每天三四幅的进度,完成上海、辽宁、北京、浙江等各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可是,专业上的崭露头角终究还是敌不过政审不合格,他再次失去入伍和升学的机会。几乎绝望的他徘徊在诺敏江畔,回到宿舍后,泪流不止,昏睡两天两夜。这一段的描写,有对话,有情节,有很强的画面感,非常打动人心。类似的描述很多,这也是这本自传可读性特别强的重要原因。

1976年霜降时节,在宋雨桂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冯远终于调入辽宁省文艺创作美术摄影组工作,开始了专业美术创作,这是他青年时期最为充实而又愉快的时光。福有双至,幸运的他在上海参观展览时,在展厅偶遇方增先先生。26岁的冯远刚刚超过高考年龄1岁,方先生排除万难,竭力举荐破格录取他为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

第三四章写冯远在学院求学和教学的经历。在浙江美术学院读研期间,冯远以加倍的努力勤学苦练,查漏补缺。笔墨基础训练、长期素描、真人写生、工笔线描……所有的都要从头学起;高中和大学的语文、历史、文艺理论、中外美术史也都要一一补上。努力终有回报,冯远毕业创作《秦隶筑城图》以史诗般的场景描绘、严谨生动的人物群像、沉雄厚重的画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1980年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获二等奖。这是他第一组主题创作——长城、黄河、中国人系列中的第一幅,也是他创作的第一幅主题性中国画作品。

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新浙派人物画”是与北方“徐悲鸿学派”双峰并峙的两大水墨人物画派,南方重文人笔墨,北方重写实造型,南方轻逸灵动,北方沉雄朴茂。而冯远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第二代代表性画家(其导师方增先是此画派的开创者之一),并没有完全袭用“新浙派人物画”的画法和风格,而是根据创作主题,将南北两派的优长相结合,既重造型,亦重笔墨,更注重主题的表达。所以,《秦隶筑城图》与浙江画坛所盛行的轻松纵逸、讲究笔墨趣味的画风迥然不同。这大概与他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有关,也与他曾经在北大荒度过的8年青春岁月有关。这段经历不仅使他熏染了黑土地的强悍粗犷之气,而且令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毕业后,冯远顺利留校,从教学秘书干起,直至升为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在教学相长中,他的创作思路不断拓展,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不仅创作大量作品,也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美术界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颇深。冯远在这一时期研读了大量西方哲学、美学方面的论著,创作了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水墨作品,如《逍遥游》《惑》《图腾祭柱》《灵瑞箴》《浮生世相》等,视野开阔,笔墨自由,手法多变,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创新性。

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一直是他的创作主线,1984年完成“保卫黄河三部曲”——《百年家国耻》《义勇军进行曲》《北定中原日》,并获“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1992年创作的《星火》入选“全国中国画邀请展”并被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收藏。此作以新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激情,突破了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藩篱,是一幅优秀的主题性人物画作品。1993年创作的《屈赋辞意图》是一幅杰出的白描作品,获“首届中国画展览”优秀奖和“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第五章写冯远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的工作经历。由于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的出色表现,1999年5月,冯远任文化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一职,参与了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仍然不放弃美术创作。同年10月,他完成了大型人物群像《世纪智者》,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将百年来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的100余位中外名人密集地排列在一起。一张张形貌逼真的面孔,似乎要奔涌出画面;纪念碑式的构图,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而作于2000年的“都市”系列《虚拟都市病症》等作品,则是感喟人生苍凉、洞察都市百态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2000年,冯远调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一职,主管艺术创作生产。他在部领导的支持下,从财政部申请专项经费,设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美术收藏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几个工程对中国的舞台艺术、美术创作以及国家美术收藏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5月,冯远主动请求由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调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彼时,他已经被列入中央组织部的后备干部名单。对于一般人而言,从国家机关平调至下属机构不是一个明智选项。而他执意要回归美术专业领域,对于中国美术馆而言却是非常幸运之事。我有幸成为他的下属,其领导才华和君子之风,令大家深为折服。

然而,就在冯远刚在中国美术馆馆长任上热火朝天地干了1年零4个月后,2005年9月,冯远赴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我们这些老部下一方面为他升为副部级而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他所勾画的美术馆发展蓝图的未及实施而深感遗憾。

不管工作有多繁忙,艺术创作不能停止。冯远在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文联的工作得以接触到更多艺术门类,提升了他的综合素养。而频繁的岗位变动也让他对世事无常有了更深切的体味。《苍生》《香格里拉远眺》《雪山祥云》《逐日图》《今生来世》等一系列藏族题材人物画作品的问世,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中国文联工作期间,冯远策划推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力图为中华民族留下不朽的精神图谱。

第六七章写充实而忙碌的退休生活。2012年春天,冯远自中国文联卸任,但他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继续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他先后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美协名誉主席。

退休之后,他的大型个展被提上日程。2012年4月,“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他历年书画作品150件。我当时在展览部工作,非常有幸全程参与展览的实施工作。当时馆内许多同事纷纷主动要求为老馆长的展览做服务工作,此时他离开美术馆已经7年多了,依然有那么多同事记着他,念着他。此展后来又到多地巡展。除了展览,三卷本文集《东窗笔录》以及《拾得集》的出版,是冯远多年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

“致新世纪”系列人物画作品是冯远近年来的创作重点,他先后完成了此系列中的《世纪智者》《公民》《中华人文图》(之一、之二)和《世界2022》等作品。同时,他还创作了具有创新色彩的山水画作品“大地之歌”系列,以俯瞰视角描绘祖国的大山大川,气势雄浑,气象万千。

除了从艺经历,本书着墨最多的就是亲情和友情。全书涉及到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尤其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一一记下,甚至小学时期的老师,摄制组的导演、摄影师、灯光师,知青时期的队友,屯子里的老乡,创作培训班的同学,出版社的老师,美术界的师友……就职过的每一个单位的同事们,在这本不算太厚的书里,他不吝笔墨,记下别人给予他的哪怕点滴的善意。比如他在知青时期困厄之时,副连长王秀云给他的两个热乎乎的鸡蛋,指导员的媳妇杨秀清特意为他炒的一盘鸡蛋,那香味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他说:“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颜色最好看、味道最香的鸡蛋。谢谢!我亲爱的父老乡亲,在我最为困厄的时候,是你们以最朴实、最简单甚至无言的方式,宽慰鼓励我,给我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看到这段文字,我重读他的中国画《远山——哈拉屯的父老乡亲》,就有了更深的感受。

在书中被反复提及的两位是宋雨桂先生和方增先先生。这两位是冯远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性人物。宋雨桂不遗余力地将他跨省调入辽宁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方增先极力举荐破格录取他为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他感慨道:“离开了众多师长前辈的关爱照拂,个人的努力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冯远。”最为可贵的是,冯远在感恩前辈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将这种无私提携晚辈后学的精神传递下去,他说:“每每遇到那些带着真诚渴求的目光,希望得到我帮助的年轻人,尤其是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当年你们待我的情景就萦回脑际。我就无法将他们拒之门外,我就无法不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成功感到由衷欣慰。冥冥中影响我这样去做的,大约就是你们传递给我的这种‘精神’吧!这种‘精神’能够映现艺术家的人品、情怀;这种‘精神’也引导着艺术家以仁爱之心和眼光去拥抱这个赖以生存和爱怨交织的世界;这种‘精神’应该被一批批年轻人承接传续下去,成为感化众生之灵的光焰。”冯远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爱才惜才,受他提携的晚辈比比皆是,而他从来不求回报,本人对此感受深切。

《灼日——冯远自传》是全国政协书画室和广西美术出版社共同策划的“新时代书画名家自传”丛书中的第一本。该丛书遴选数位当代书画名家,以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出版书画名家的艺术自传。冯远以“亲历、亲见”为原则,回顾并梳理自己过往的人生履痕,以从艺经历为主线,亲情、友情着墨亦多,获奖、授勋一笔带过,详略之间,照见人品。正如他在前言中所写:“由本人作传,首要的是诚实、真诚,不刻意扬善隐劣,非言俊蔽丑,乐道光辉历程,避讳落魄足迹。”他以耆老之岁的通透与明慧,将回首往事之时的万千感慨与百般滋味化为笔底的波澜不惊与云淡风轻。他的从容与坦诚,克制与内敛贯穿全书。书中有自责自嘲,无自夸自矜,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更有广阔的人生视野,有通达的人生智慧,更有高迈的人生境界。这不仅是一本给普通读者以人生启迪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重要的当代中国美术文献,为美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我们衷心祝福冯远先生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也热切期待着他耄耋之年、期颐之岁再续华章,相信那时的自传,不仅仅是一幅白描长卷,而是浓墨重彩的鸿篇巨制。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